別再只想著推出平價服務來吸引用戶,真正該思考的是「你能幫用戶賺多少?又能替他省多少時間?」
【思維陷阱:薄利多銷真的是好策略嗎?你想吸引蒼蠅,還是蜜蜂?】
請試想以下情境:
一項服務或商品的市場公定價是 $10,000元,而你的成本是 $5,000元。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,你決定採用薄利多銷策略,將價格定在 $6,000元。
表面上,你為客戶省下了 $4,000元,但現實可能很骨感:
- 客戶無感: 對於一個有規模的客戶來說,這 $4,000元可能僅佔其總營收的0.1%,微不足道,他們對你的「犧牲」幾乎無感。
- 忠誠度低: 當市場上出現更低的價格,或是有另一家公司能為他創造更高價值時,他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你。你的低價策略並未建立起真正的護城河。
- 毀滅賽局: 你不僅把自己累得半死只換來微薄利潤,更親手破壞了市場行情,壓縮了所有同業的生存空間,最終導致「共輸」的局面。
與其陷入這種惡性循環,不如反向思考:如何運用你的專業,幫助客戶賺到額外的 $20,000元?如何優化流程,為客戶每週省下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?當你為客戶創造出數倍於價格的價值時,你自然能理直氣壯地獲得豐厚的回報,這才是健康的「雙贏」。
【特例分析:為何大企業熱衷價格戰?】
你可能會問:「那為什麼大企業可以低價補貼、打價格戰?」
答案很簡單:這是一場戰爭,不是商業模式。
大企業擁有充足資金,本金夠厚,自然可以打虧損補貼戰。他們的目的不是「獲利」,而是「清場」。透過虧損補貼的焦土政策,藉此搶佔市場。等市場被他們吃下後,價格就由他們說了算。更別說上市企業,透過市佔與活躍用戶數的成長,還能推升股價。補貼只不過是整體戰略的一部分。
這是資源碾壓,他們的玩法,你我未必玩得起,更不該盲目模仿。
【客戶的選擇:誰才是你的理想夥伴?】
再說一句實話:以低價吸引來的客戶,往往最容易斤斤計較、挑三揀四。
他們可能會為了低價值的問題糾纏不休,並關注在許多沒意義的細節上,消磨你的時間精力心性。相反的,高端用戶更在乎的是結果、效益與省時。只要你做出結果,他們不會過問過程。
退一萬步說,兩種客戶都會問問題、都會消耗你的時間、精力,那你希望服務哪一種?答案不言而喻。
就讓我們用價格策略,替你自動篩選出優質客群吧!筆者親自親測多年低價的血淋淋失敗經驗,望能給予作為借鏡。少走點冤枉路~
【打破迷思:「嫌貨的才是買貨人」?】
相信你應該也聽過這句話「嫌貨的才是買貨人」,我只能說「不一定」。
根據我的經驗,嫌貨的通常就是「嫌貨的」,並不一定是什麼好買家。除非你做的是走量的零售買賣,不需長期服務,那或許這句話有點道理。
但如果你經營的是需要維護關係、提供長期價值的服務,那麼懂得欣賞與尊重的人,才是你真正該留住的客戶。
那些嫌貨人,請勇敢避開他們。(除非開的價格真的香,可以接一個吃一年)
因為我們每個人最珍貴的資源,不是商品,不是價格,而是【時間與專注力】。
最後送上幾句
價值,是最好的護城河
漲價,是為了更好的服務
時間,是最寶貴的資產